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介绍

学校概况

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南昌一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历史悠久且实力雄厚的职业教育机构。学校前身为久负盛名的南昌一职,自1953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现为南昌市教育局直属公办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首批全国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创办与发展

南昌一专最初于1953年创办,起初为普通中学,后于1981年响应国家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转型为职业中学,开启了职业教育的新篇章。199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层次和影响力。2006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办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形成了一校两区(后扩展为三址)的办学格局,校园面积增至约293-301亩,建筑总面积达到约84302平方米-10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达3.25亿元,成为江西省办学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学校之一。

地理位置与校园规模

学校实行一校三址的办学模式,分别位于洪都中大道208号、玉屏东大街551号、都司前街11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校园总面积约293-301亩,建筑总面积约84302平方米-10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内绿树成荫,花草葱茏,古朴典雅的教学楼、巍然兀立的综合楼、构建新奇的图书馆相互辉映,塑胶的现代化运动场和设施完备的体育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锻炼场所。

专业设置与教学资源

专业设置

南昌一专建立了旅游商贸、信息工程、服装幼师、机械电子四个专业部,涵盖多个专业大类,包括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和市级精品专业。目前,学校共开设了16个(另有资料提及19个)专业,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制造技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导游服务、茶叶生产与加工、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会计电算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美容美体、服装设计与工艺、学前教育、电子商务等。这些专业均配备现代化的理实一体操作实训室,充分满足文化与专业课的教学及训练需求。

教学资源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约361-384人,其中专任教师约270-306名,高级职称教师约68-82人,占在编教师人数的34%。此外,还拥有南昌市青年骨干教师28名、“双师型”教师约135-139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66名。学校建立了多个省级和市级名师工作室,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拥有现代化的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梯形教室、财会、旅游、酒店管理模拟室、服装CAD操作室、形体房、排练厅等各种实训室。这些设施充分满足了各专业的教学和训练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办学特色与成果

办学特色

南昌一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多元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特色。学校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与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签订就业合作协议,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此外,学校还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获取多项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办学成果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南昌一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升学需求,助力学生圆大学梦。近年来,学校升学人数逐年攀升,通过高考和“3+2”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升学渠道。

此外,学校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和称号,如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第五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江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等。这些荣誉和称号不仅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鞭策和激励。

校园文化与助学政策

校园文化

南昌一专以“一砖”文化为引领,以“做方正有为的人”为价值目标。学校要求党员干部做一块廉洁高效的“方正砖”,严守规矩、修身养德、实干创新、以身作则;教师做一块爱岗敬业的“铺路砖”,淡泊名利、勇挑重担、严谨踏实、默默奉献;学生做一块德正业精的“奠基砖”,百炼成才、团结合作、精益求精、报效祖国。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助学政策

学校为农村、城镇的学生及城市家庭贫困学生提供每人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补助,受助率达学生总数的90%以上。此外,市财政局和教育局还为“春蕾班”的学生减免学费,并补助其每人每月60元生活费,帮助这些女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缴费时间和户籍情况提供不同程度的学费和住宿费减免政策,并赠送校服等物品,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南昌一专将继续秉承“就业与升学并重”的理念,为职教创新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拓宽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渠道;此外还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