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师范学校(简称郴州师范)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郴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郴州市教育局主管的公办中专学校。学校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具体地址为湖南省郴州南岭大道180号。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1960年4月成立的湖南省宜章师范学校,至今已有超过60年的办学历史。
在2008年6月,根据中共郴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省教育厅、省编办的批复,郴州市编委决定将湖南省东江师范学校和郴州幼儿师范学校合并,正式组建郴州师范学校。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学校的师范教育底蕴,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育影响力。
1960年4月:学校以湖南省宜章师范学校的名义正式成立,开启了师范教育的篇章。
1987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对学校进行重大调整,更名为湖南省东江师范学校,并于同年8月迁址至资兴市新区,开启了在新区的教育征程。
1986年:郴州幼儿师范学校(郴州幼师)创立,作为湖南省的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和示范性职业学校,专注于培养幼儿园师资。
2008年6月:湖南省东江师范学校和郴州幼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郴州师范学校。这一合并不仅整合了教育资源,还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009年:学校统一搬迁到郴州新校区办学,实行分校区、分专业进行教学和管理,包括苏仙和东江两个校区。
郴州师范学校占地共233亩(155069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6万平方米,生活用房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价值达到1.2亿元,基础建设均达到了大学专科学校的建设要求。
学校教学设备价值15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400多台,钢琴150多台,模具、电子设备200多台。此外,还有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模具、电子、语音、理化生实验室30多间,图书资料近20万册。同时,学校建设了光纤连接方式的校园宽带网,有先进的智能广播系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
学校还设有大型艺术排练厅3间,专业画室6间,琴房200多间,以及2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学校设有初等教育(五年制小教大专)、幼儿教育、电子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办公自动化、商贸英语、工艺美术等10多个实用型热门专业。这些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为203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为152人。教师队伍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15人,教授和副教授级高级讲师共计56人(包括2位特级教师和2位全国优秀教师)。此外,“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专任教师的35%,这体现了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学校还积极引进外部专家,聘请了20多位来自高校的教授、工程领域的工程师、技师以及企业高管担任客座教师或学校顾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校近年来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两校区共获得了20多项国家级教研奖项,出版教材和专著60多部,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300篇。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学校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积累,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学校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全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学校共有8项科研成果获奖,包括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和优秀奖4项。这些科研成果涉及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传播、党建信息化发展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作为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师范学校,郴州师范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形成了规范而灵活的办学机制。学校不仅为郴州市的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教师资源,还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目前,学校已与20多家知名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行“委托招生”、“定单培养、定向就业”等模式,确保了毕业生能安全、有保障地就业。
学校实行“一校四部”的办学模式,以小教大专部为龙头、中专部为主体,同时设有基础教育部和培训部。这种灵活的办学机制使得学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校历届合格毕业生推荐就业率保持100%,满意率95%以上。这得益于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通过提供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学校确保了毕业生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展望未来,郴州师范学校将继续秉承“厚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教育教学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以文科类专业为重点的现代化、多层次、开放型、综合性的全国一流职业学校。同时,学校还将积极应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郴州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